您的位置:大理日报新闻网 >> 首页 >> 文化

一部广受关注的洱海水文化普及性著作

——《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出版侧记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1/08 09:45

□ 通讯员 星 羽 洪长青

近日,由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广播电视台联合编撰的《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研究》一书,经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也是首部从人文角度着眼,系统探索研究大理民族文化与洱海关系的普及性著作。

牢记嘱托再出发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是云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多年来,大理人民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视察,在洱海边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并始终关注大理、心系洱海。大理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采取断然措施,举全州之力实施科学治湖、工程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高位推进“七大行动”,全面打响“八大攻坚战”,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在这关键时刻,为重振洱海流域“敬水、爱水、惜水”的浓厚人文传统,助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形成全民护湖治湖的良好局面,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广播电视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牢记嘱托、发挥优势,策划创意并承担了“洱海保护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研究”项目,组织约请多位在洱海流域人文领域有研究专长的作家、诗人、学者、记者、音乐家、摄影家等,编撰了《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研究》一书,从历史、文化、民俗、宗教、节庆、自然、生态、古村落、村民生产生活等人文的多个角度,对大理民族文化与洱海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剖析,旨在有力推进各方面进一步认识洱海、进一步支持洱海保护治理。

“一部非常实用的洱海保护治理宣传教材”

《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研究》一书着重从文化视野着眼,尝试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和诠释洱海水文化的内涵,探寻洱海与大理古代文明及现代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新的解读向大众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洱海生态保护迫在眉睫,洱海的文化系统同样急需护卫!

该书由文字、图片、影像三部分组成,融三者于一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设计精良。其中,文字部分近30万字,共收录不同创作风格、不同表达方式、不同研究视野的文章12篇。既有对千百年描绘洱海的优美古典诗词的解析,也有从节庆活动、白族本主崇拜、神话传说透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带来的浓浓乡愁;既有从考古学角度讲述洱海的千万年生命演变史,有十八溪文化清泉带来的诗意流淌,也有十多个当代人物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专注执着的故事。

为直观展现洱海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该书还运用影像手段拍摄制作了系列形象电视宣传片《洱海四时》,分春色、夏曲、秋语、冬韵四个篇章,将洱海历史、洱海人物、洱海民族文化、洱海故事分别穿插到四季的洱海风光和民族风情及村落居民生产生活中,充分展示洱海之美,展现洱海保护的文化之根。与此同时,编辑组还从征集的800余幅与洱海有关的珍贵高清照片中,精心选用了108幅杨士斌、赵渝等摄影家的精美照片,使全书显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说“(该书)选题鲜明、内容丰富,视角独特、解读新颖,既紧密联系实际,又有相应的理论深度,充分彰显‘洱海的每一滴水珠,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洱海保护治理宣传教材。”

填补了洱海水文化研究的空白

长期以来,对洱海的理论研究,更多是侧重于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对水文化的研究探索相对空缺。《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从水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洱海的深入研究和重点剖析,正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作为首部从人文角度着眼,系统探寻研究洱海人文传统的普及性著作,《最是那一回眸的乡愁——洱海水文化研究》准确梳理出洱海水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唤起社会各界对洱海水文化的关注和对优秀文化的自信。

本书作者之一的州文联原副主席、著名作家施立卓,从传统典籍入手,以九十余岁的高龄,坚持每天阅读整理古籍,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系统梳理了两千余年来吟咏大理、吟咏洱海的大量古典诗词,并从大理历史、文化流程和洱海流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等多重角度予以全新解读,用半年多时间完成了长达近2万字的长文《洱海“风雅”》。

来自宝岛台湾的青年学者高瑜,是北京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目前在大理大学任教。接到编辑组约稿后,她专门走访了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大理新移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以独特的风格撰写了《间隙空间的存在——大理青年艺术家的自我追寻与生活轨迹》一文。

大理市社科联主席何显耀以一个社科专家的严谨治学态度,从白族的起源传说切入,对大理本主崇拜的龙、树、水崇拜进行了精心梳理和全面解读,系统展示了古老白族亲水、崇水、敬水、爱水、护水以及畏水、治水、镇水的传统生态观。大理州原音乐家协会主席、民族音乐研究专家杨育民,在长年搜集整理大理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专门为本书创作了《祭海 本主经》《归海 佛腔》《耍海 龙船调》三部表现大理人民敬畏洱海、感恩洱海浓厚人文传统的音乐作品,并用五线谱的形式呈现,让人读之耳目一新。地质学者董国胜则以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视角,对洱海的诞生与演变历程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使读者对洱海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为了确保全书的专业水准,编辑组还专门邀请全球水文化研究权威专家、湖北大学教授郑晓云作为该书学术顾问。被称为“世界水文化探索的苦行者”的郑晓云高度肯定了该书从文化角度研究洱海的课题创意,认为该书“读过之后确实能够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愁和对洱海的记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对洱海周边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也唤起了我们保护洱海的那一份情怀和责任。”“我们一方面要挖掘历史上的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和认识,同时也要构建新的文化,使洱海的水文化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想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在这里。”